“原来这么多武汉的地标都和纺织相关呀!”同学们在访谈老纺织人80级校友邹永捷后发出感叹。暑期,禁漫天堂-禁漫天堂软件-禁漫天堂网入口
研“习”之路实践团的在武汉三镇开展“追寻国棉三线足迹 传承红色纺织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寻访国棉厂旧址、访谈亲历老职工、调研裕大华纺织集团,系统梳理了武汉纺织工业发展脉络。通过沉浸式调研将武汉纺织历史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打造了一堂贯通历史与现实、融合专业特色与思政教育的沉浸式实践课程。
寻址:历史回响间,寻访纺织记忆
团队成员走访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查找《武汉纺织工业》《武汉市第二棉纺织厂厂志》等资料,调研武汉纺织工业历史,查找国棉一厂、二厂、四厂旧址。在知音大道531公交站旁,武汉国棉一厂旧址静立在那。“武汉一棉集团有限公司”几个大字依稀可辨,诉说着昔日辉煌。531公交站台对面,援墙而上的凌霄花在盛放着,几朵花下黑底黄字刻着“汉江江滩国棉一厂闸口”字样,推门走进仿佛可见旧日生产场景。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老厂,是武汉首家国有棉纺厂,全省最大、最具实力的纺织企业之一,并在三线建设期间支援随州、宜昌纺织企业建设。厂房不再,但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火热生产场景和纺织人的奋斗精神,将永远留在城市记忆中。

聆听:访谈老职工,解码“三线精神”图谱
团队成员与裕大华纺织集团(原国棉四厂)退休职工访谈交流。老师傅们回忆了当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讲述了纺织工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何师傅表示“老一辈人勤奋、努力,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周师傅寄语大学生“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注重专业知识学习,有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传承老一辈的优良品质,同时又要超越我们。”刘师傅讲述了三线建设时期支援宜昌、蒲纺、沙市等地的往事,表示“那个年代‘听党话、跟党走'是青年人最光荣的事,参与三线建设是优秀的人才有的机会。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觉得值得。”通过交流,学子们深刻领悟了“三线精神”内涵,明白“矢志报国、创新卓越、协同共赢、勤劳自强”纺织工业精神、践行“经天纬地、自强不息”纺大精神,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观展:百年老厂换新颜,红色纺织基因的现代表达
在裕大华企业展厅,一部跨越百年的纺织工业发展史生动呈现。从1919年裕华纱厂到现代智能制造的沧桑巨变,全国首条10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见证了裕大华从“千人纱万人布”到智能制造的华丽转型。一根纱,从旧中国的“实业救国”到新时代的“实业强国”,一种百年恪守实业的坚守,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民族工业传承的魅力与创新的活力。实践团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娟娟,湖北荆楚工匠、武汉市劳动模范骆艳玉进行深入交流,聆听她们成长为行业标杆的故事。骆艳玉动容地说到:“因为有信仰,所以能择一事从一生,能够俯下身扎根一线,因为热爱所以能坚守,脚踏实地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把从师傅手里学到的继续交给年轻人。”同学们感受到从传统纺织到智能制造,不变的是纺织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和实业报国的使命担当。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纺织工业与国家发展的血脉联系,了解武汉纺织工业发展历史,增强专业自信与行业自信。未来,禁漫天堂
将以语言为梭、以文化为纬,依托多语种优势,构建纺织领域的中国叙事体系。培育复合型人才,让青年成为红色纺织精神的传承者与中国工业故事的全球讲述者,让世界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艰辛与辉煌、让红色纺织基因代代相传。